j9:狂揽1476亿!背靠2000亿巨头徐州首家独角兽奔赴IPO
创客公社获悉,近日,江苏鑫华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鑫华半导体”)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建材(安徽)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中建材联合投资、杭州毅鸿股权投资、宁波上融物流(上峰水泥000672旗下)等国、央企和上市公司。
背靠2000亿“硅王”协鑫集团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鑫华半导体自2015年底成立以来就备受业界瞩目。
2023年11月,在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发布的“2023年江苏独角兽企业及潜在独角兽企业”评估结果中,鑫华半导体成为徐州市唯一入选(独角兽名单)的企业。当年,公司产能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产值12亿元。
![]()
公开资料显示,鑫华半导体是徐州市集成电路与ICT产业重点企业,也是徐州市上市后备企业(已于2024年真正开始启动IPO辅导)。公司致力于突破电子级多晶硅的技术提升,是继美国Hemlock、德国Wacker之后全球领先的半导体硅材料生产商,打破了国外技术、市场垄断,填补国内半导体级原材料生产空白。
“鑫华半导体的成立是带着使命的,就为了解决中国集成电路原材料电子级多晶硅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鑫华半导体总经理田新,是清华大学博士,一毕业就加入协鑫集团,从技术人员做到生产厂长,于2015年被任命为鑫华半导体总经理。
值得注意的是,14.76亿融资背后,既是鑫华半导体成长的重要里程碑,更是徐州这座“苏北老工业基地”向创新高地跨越的生动注脚。
曾经以煤、机、电、化为标签的“苏北老大哥”徐州,正以“343” 创新产业集群为骨架,在新兴起的产业赛道上加速奔跑,朝着万亿GDP目标强势突围。

![]()
鑫华半导体的总经理田新,出生在1981年。自2006年清华大学毕业后,便加入了协鑫集团。
2007年至2014年,田新的职业生涯如火箭般攀升,先后担任了协鑫综能(内蒙古)煤化工有限公司部门经理、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厂长、内蒙古风光电气一体化总工程师。
田新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机会。他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半导体级多晶硅的技术和市场,统筹制定了年产5000吨集成电路用高纯硅料的生产方案,并通过了协鑫集团董事会决议。
2015年12月,协鑫集团旗下的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携手,共同出资在徐州成立了鑫华半导体。田新被委以重任,担任总经理。
![]()
公开资料显示,创立于1990年的协鑫(集团),旗下拥有协鑫科技、协鑫集成、协鑫新能源、协鑫能科等多家A股、H股上市公司,年营收超2000亿元。甚至在徐州市开发区杨山路上,还有一条路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协鑫大道”。
其中,协鑫科技分别手握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制造厂——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中能硅业);全球最大的硅片提供方——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协鑫硅片),且两家公司相隔仅有一墙。
正因为此,协鑫集团也被外界誉为“硅王”。但当时中国集成电路原材料电子级多晶硅还处在完全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状态。电子级多晶硅作为硅产品产业链的关键一环,我国在其提纯技术上一直落后。
面对几近空白的技术领域,田新带领团队走上了一条自主研发的道路。“500多人的开发团队,3年夜以继日,317次生产试验,629项技术和设备的优化改进,70%的设备国产化率……”历经3年的研发攻关,团队自主构造出“精馏提纯—气相沉积—副产物循环利用—产品自动化处理”的闭路循环体系。
![]()
2017年9月,鑫华半导体成功建成投产国内首条5000吨/年电子多晶硅生产线日,鑫华半导体正式对外发布电子级多晶硅产品,填补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专项的一项空白;2022年4月,鑫华半导体启动了包括年产5000吨大尺寸集成电路用高纯硅料及年产1500吨电子特气在内的16个重点项目;2023年,公司产能利用率达到100%,实现产值12亿元。目前,鑫华半导体累计完成超过600项核心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与创新,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的基本工艺,是业界主流电子级多晶硅材料供应商之一,也是目前国内首家实现电子级多晶硅量产且全尺寸覆盖的企业。
带领鑫华半导体狂奔期间,田新本人也曾荣获多项荣誉称号,包括江苏省智能制造专家、中国IC发展优秀青年科学家、徐州市杰出科创企业家等。同时,他还发表了多篇专业性论文,拥有11项电子级多晶硅相关发明专利,为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
过去人们提到徐州时,脑海里先蹦出的是“煤炭”、“工程机械”、“苏北老工业基地”这些词汇。
“失落”是真实的。曾几何时,“苏北老大”是徐州的代名词。作为华东重要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坐拥丰富的煤炭、建材资源,工业基础雄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烟囱林立、车流不息,是名副其实的“北方重镇”。
![]()
这套体系,既延续了徐州在装备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如徐工集团全球排名持续攀升),又大刀阔斧切入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成为了徐州打赢经济翻身仗的关键抓手。
2024年,这一产业集群规模已达到7800亿元。其中,工程机械、数字化的经济、绿色低碳能源、食品产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共同构成4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工业产值超500亿元,加上精品钢材产业,500亿级产业集群达到3个。曾经“一煤独大”的徐州,如今已形成多元产业体系。
![]()
有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从原登记地搬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82.2%都被招去了江苏。而在这一些企业迁入的江苏城市中,
。而要论时下最火的人工智能,相关高新技术迁移公司数最多的江苏城市中,徐州也能排进前三,甚至超过了苏州。此外,(点这里就可以看详细数据)显示:2024年1月-2025年6月,北上广深杭5大城市共计向江苏迁入1525家企业,其中徐州承接了179家,仅次于苏州和南京,位列全省第三。
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徐州科创企业的涌现,离不开政策层面对产业资本的引导和支持。
早在2018年,徐州产业引导基金发起昊芯半导体产业基金及徐州睿芯电子产业基金,总规模高达44.1亿元;2021年,徐州提出在5年里,安排200亿元政府性资金,支持国有企业牵头设立产业基金,实现新设立产业基金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据财联社报道称,目前在徐州注册的基金达到了
GDP表现,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惊喜。2024年,徐州GDP达9537.12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速6.4%,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而2025年上半年,徐州 GDP 已经飙到 4509.3 亿元,同比增加了280.57 亿元,已经占到万亿
GDP缺口(462.88亿)的60.61%。要知道下半年往往是各地经济发力的关键期,不管是项目落地还是产业冲刺都更猛,这么算下来,2025
![]()
今天的徐州,正在用产业链的厚度、创新的密度、民营经济的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苏北老大哥”在时代变局中自我重塑的决心与韧性。徐州的逆袭,才刚刚开始。
高盛称中国股市慢牛正在形成 预计关键指数到2027年底有约30%上涨空间
全新坦克400双线亿辆车被召回,超半数源于监管调查,车企自查缺陷就这么难?
北方大面积降温上热搜!华润置地出手,在三亚CBD重塑热带度假人居格局!
半价Vision Pro!三星Galaxy XR终于发布,AI和佩戴是大优势
iQOO 15 手机首销日线下销量创新高,同比 iQOO 13 增长 280%
-
2025-08-03山东电子信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已有47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8800余家
-
2025-08-04森林狼众将谈G1输球!主帅:华子体现太挣扎 戈贝尔:6天没竞赛了
-
2025-08-04一路走好!5月刚过7天已有4位名人去世最大90岁最小44
-
2025-08-05高端芯片技术的发展历史:从微米到纳米的算力革命
-
2025-08-062025年中国乐器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趋势预测
-
2025-08-06KORG Berlin发布phase8组成器:声学与电子的完美交融下一年正式上市!

